国际化 | 第三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1-06-08 10:30:07

2021年5月21日下午,第三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在Microsoft Teams线上会议平台顺利举行,逾20位师生加入沙龙参与交流。

本期沙龙的主讲人是上外英语学院的博士生胡桑,他的汇报主题为“译者翻译行为的伦理思考——以政治学社科书籍的中译为例”。出于对国内某位学术书籍译者的兴趣,主讲人尝试与其取得联系并进行了半结构式的访谈,由此发现了翻译过程的不同环节、多个层面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胡桑,英语学院翻译学方向博士生,在读期间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胡桑基于访谈内容,以切斯特曼等人的翻译伦理学相关理论作为观照,结合社会学领域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简称ANT),从微观及宏观两个层面,全面深入地讨论了被访谈译者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译者与原文,译者与编辑、出版社,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伦理关系。研究发现,被访谈译者本身是一位政治学领域的专业学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信息核查和添加译注两种方法,确保准确而明晰地传达学术书籍原文的意思。从宏观层面看,译者与出版社之间看似存在“信任”关系,但翻译过程中两者出现冲突时,译者实则处于权力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中的译者只好采取“借权”于作者的办法,以此抵抗出版社违反译者知情权的删改行为,坚持践行译者伦理。译者与作者之间可以存在合作关系,译者表现出极强的沟通、协商与合作意愿,而作者则可借助翻译的机会完善和更新原文的某些内容;译者与读者之间则存在一种以“理解”为基础的伦理价值,译者在译前、译中阶段对潜在读者进行预估,译后阶段在网络社交平台听取读者的反馈意见。




主讲人为大家呈现了一个新颖而独特的研究思路,鼓励大家利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动态地观察同一个网络的不同阶段内,人类行动者之间以及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汇报结束,参与沙龙的老师和同学针对胡桑的汇报积极提问,就翻译伦理问题以及ANT理论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近几年来,社会翻译学研究逐渐兴起,不少国内学者开始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开展研究。在沙龙的点评环节,肖维青老师和应雁老师认为胡桑的汇报使我们对ANT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并针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相关建议。胡桑鼓励大家遇到感兴趣的翻译现象时积极采取行动、展开调研,也许有机会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研究。

本期沙龙的主讲人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译本生成背后复杂的权力关系,也为我们洞察译者翻译行为涉及的伦理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我们培养学术敏感力和行动力做出了榜样。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