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院文学沙龙是一支由学院青年教师自发组成的学术团体。至今已走过十年光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这里老师们定期举行读书研讨;不定期邀请外校专家学者分享学术成果,旨在让文学阅读与阐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瞬息万变的当下携同前行。
2021年6月3日晚上,英语学院“青年教师沙龙”邀请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包慧怡老师开展了一场名为“中世纪‘制书人’:浅谈学术研究、翻译与创作的互哺”的讲座,与上外英语学院青年教师们共同分享、探讨自中世纪以来“创—译—研”的三位一体关系。
包慧怡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已出版英文专著《塑造神圣:“珍珠”诗人与英国中世纪感官文化》、中文专著《中古英语抒情诗的艺术》、文学评论集《青年翻译家的肖像》《缮写室》、诗集《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等;出版《爱丽尔》《好骨头》《隐者》等文学译著十余部;主编出版双语诗集《归巢与启程:中澳当代诗选》(与海岸合编)。获爱尔兰文学交流会国际译者奖、中国书店文学奖年度翻译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入选上海市文学艺术奖青年文艺家计划。曾任教于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文学翻译中心,现为复旦大学中澳创意写作中心(CAWC)主任,上海市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
讲座伊始,包老师借古典文学学者、亦是拉丁文《通行本圣经》译者圣哲罗姆(St Jerome)专注翻译时产生芬芳吸引雄狮前来的典故指出,翻译是一项谦卑的、值得敬仰的事业。13世纪神学家圣波纳文图拉将制书人分为四类:即缮写士(scriptor)、汇编者(compilator)、评论者(commentator)、作者(author)。包老师基于此,提出中世纪的“作者观”:制书人包括第五类——翻译者。从英格兰最早的“双语”手稿之一——《林迪斯法恩福音书》(The Lindisfarne Gospels)原稿可以发现,目的语英文并非是对源语拉丁文的逐字翻译,而是融合了注释的角色,包含对原文的评译。因此,中世纪译者亦是“作者”。
随后,包老师深入阐释作为译者的乔叟从翻译《玫瑰传奇》中继承的遗产。其一,乔叟将从梦幻寓言体例中汲取的“典雅爱情”、“骑士精神”等题材运用于《女杰传》《公爵夫人之书》等作品。其二,从法语引入的精巧修辞、优雅诗风扩展了英语语言的文学性,在《坎特伯雷故事集》对话中有所体现。由此可见,乔叟对待译作与创作同等重视。
最后,包老师强调了翻译的“渡津”作用:译作是创作的起点,而“渡津”则是为了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激起新的浪花。青年教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就圣经文本中文书员(scribe)角色、中世纪文学书目推荐、圣经文学教学方法、翻译工作心得等话题与包老师展开深入交流。诚然,翻译工作的成果虽不如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显著,却是一项谦卑且值得毕生敬畏的事业!让我们以包老师在《青年翻译家的肖像》一书中的感言共勉:“作为一名写作者,翻译大师作品的过程对于我自身语言感受性的侵略、扩充与更新,以及我的语感daemon们同这类侵略间看不见的角力或和解,是我怀着兴奋,乐意看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我愿我成为一座语感和风格的竞技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