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晚上,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西湖学者,《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Neohelicon(A&HCI)等国际杂志编委周敏教授为大家带来“英华人文系列讲座”第162讲——景观社会的分裂主体:以德里罗的《美国志》为例。该讲座借用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深入分析了德里罗处女作《美国志》的影像部分。本次讲座由我院王欣、程心两位老师主持。
首先,周教授向大家介绍讲解了20世纪法国思想家德波的理论,认为景观社会中的景观并不是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而是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而德里罗的作品《美国志》的发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作者洞察到了整个由影像构成的景观社会对整体所造成的分裂。《美国志》中的主人公大卫·贝尔,他不仅是影像的消费者,他更成为了影像的制造者,他的身份认同是由各种影像构成的:大卫一生都在按照 “形象以及形象的相像” 来塑造自己,他是一个 “按着形象以及形象的相像而造就的形象”。他一方面意识到了形像对他的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又深陷其中。然而,由于形像的追随者鼓吹一个浪漫的、理想化的自我欺骗,其最终并不能被维持,这也就导致了由影像构成的主体的崩溃。
随后,周教授指出商业电影中的影像具有广泛强大的形象力,而大卫也正是在观看和经历这些影像的同时“建构自己的主体”,社会关系从商品关系转向形象之间的关系。电影之所以能够影响人们,是因为幻觉的再现、尺度和速度、可重复性以及被展示的情境。同样这种影响在广告影像中也可见一斑,德里罗写道,广告影像“不再是欲望的实现,而是欲望的表演。”由于电影与广告影像中都包含了“普遍的第三人,我们都想成为的那个人”,而广告影像正是在用这个第三人称意识,表达消费者梦想的可能性。周教授认为德里罗对于“第三人称意识”倾向于积极的受众论,即消费者在解码广告影像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对广告文本进行解构。大卫一面渴望在胶片影像中获取像自己拍摄的鹰一样的自由,使得图片跨越死亡得以永存,一面渴望居于“蒙太奇”之外获取自由,这种矛盾导致大卫发现他所追求以影像为认同对象的自我,是虚幻的梦想,最终回到了纽约。
周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景观社会与现实,影像与身份以及第三人称意识在《美国志》中的表现形式,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出发,旁征博引,通过对比阅读,探索德里罗著作中景观社会影像与主体的关系,在线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