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Peter Eckersall教授做客英语学院文学沙龙,为上外英语学院师生带来两场学术讲座,分别为“亚洲舞台上经久不衰的莎士比亚”(The Persistence of Shakespeare in Asia)和“新戏剧构作之后”(The Afterlives of New Dramaturgy)。两场讲座也是本届莎士比亚英语文化节系列讲座,由文学沙龙负责人刘思远老师主持。

在第一场讲座中,Peter Eckersall教授以莎士比亚在日本的接受为例,回溯了莎士比亚在亚洲的传播历程。他强调莎士比亚在亚洲的接受史与殖民进程及现代化历程相伴相生,莎剧在亚洲舞台上的改编其实质是亚洲戏剧现代性探索的一种尝试。因此,现代亚洲戏剧舞台上不再追求“纯粹”的莎剧演绎,但莎剧之改编却方兴未艾。Eckersall教授还介绍了黑泽明对《麦克白》的电影改编《蜘蛛巢城》(Throne of Blood)、铃木忠志融合日本传统戏剧肢体动作的《李尔王的传说》(The Tale of Lear)和新加坡导演王景生将亚洲各地程式化传统表演糅成一体改编自《奥赛罗》的《苔丝狄蒙娜》(Desdemona)。这些剧作或脱嵌重构(disarticulate)莎剧文本,或通过亚洲传统戏剧的音乐与仪式挖掘莎剧的哲学含义,或在呈现纷繁多样的亚洲戏剧传统中反思殖民历史与后殖民时期文化霸权问题。

Peter Eckersall教授的第二场讲座以新戏剧构作学(new dramaturgy)为主题,指出戏剧构作学作为超越传统剧场的范式,构建了剧场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桥梁。他首先梳理了戏剧构作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围绕Romanska提出的“戏剧构作转向”(dramaturgical turn),聚焦表演戏剧构作学的特征。随后教授以其最新著作《戏剧构作学让我们看见》(Dramaturgy to Make Visible)为中心,探索了新戏剧构作学的发展方向,详细分析了其历史渊源、表演可视化的功用以及推动社会革新的潜能。针对新戏剧构作学介入现实的困境、地点(place)与非地点(placelessness)的产生与运用、慢速戏剧构作(slow dramaturgy)等内容,Eckersall教授结合丰富的现当代戏剧实践案例,展现出新戏剧构作学如何通过可视性(visibility)和持续性(ongoingness)揭示社会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之可能。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与会听众和Eckersall教授围绕戏剧改编实践、跨文化戏剧、表演与非表演的界限,以及在影像装置艺术作品“幻日”(Phantom Sun)中Eckersall教授作为戏剧构作的具体工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摄影 | 刘昕玥等
文案 | 徐敏皓 陆炜杰
编辑 | 高立新 庄莹
审核 | 刘思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