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午,英语学院第23届莎士比亚英语文化节系列讲座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会堂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从竖琴和话剧谈起”为主题,由英语学院庄驰原老师主持,特邀英国格拉斯哥特龙剧院艺术总监安迪·阿诺德(Andy Arnold)与竖琴演奏家玛拉奇·阿诺德(Malachy Arnold)联袂主讲,吸引了四十余名师生参与。

庄驰原老师以中西方竖琴类乐器的历史渊源为引,为讲座拉开序幕。她指出:“从爱尔兰的凯尔特竖琴到中国的凤首箜篌,琴弦的振动跨越了地理与时间的边界。这两种乐器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文化叙事的独特符号。”她特别提到,本次讲座将通过戏剧创作与音乐演绎,探索艺术语言如何突破文化隔阂。
戏剧舞台上的跨文化实验
导演安迪通过《尤利西斯》《暴风雨》等作品的创作实践,展现了竖琴在戏剧中场景切换与情感翻译的双重功能。在改编《尤利西斯》时,舞台中央的“床”成为叙事核心:莫莉·布鲁姆的独白场景中,竖琴以绵长旋律烘托意识流文本的私密性;当床被拆解重组为旅馆餐桌时,琴弦模拟刀叉碰撞的轻快节奏;而当床架转化为都柏林街头的长椅,演员拨动竖琴琴弦的滑音又化作市井喧哗。这种“一物多用”的舞台逻辑,恰与竖琴音色的多变性形成呼应。
在与中国演员合作的《暴风雨》中,竖琴进一步成为文化融合的纽带:马戏团空中飞人携带微型竖琴升空,琴声与特技动作同步勾勒精灵爱丽儿的魔法轨迹;演员操纵木偶时,竖琴的泛音则模拟海浪拍岸的韵律,将台词转化为可感知的声景。无论是《尤利西斯》的时空跳跃,还是《暴风雨》的东西方美学对话,当语言成为壁垒时,音乐总能搭建起理解的桥梁。
竖琴的多元可能性
玛拉奇以三段风格迥异的视频带我们开启音乐之旅,体会从天鹅绒幕布前静谧流淌的古典韵律,到城市背景下琴弦与电声乐器的激昂对话。
随后的现场演奏彻底打破传统框架:玛拉奇先以空灵泛音勾勒出极光般的音景,转而拍击琴弦,用打击乐式技法演绎热带雨林般的欢快节奏。曲终时中英文交织的欢呼声响彻礼堂。当琴弦开始振动,就是我们最接近彼此的时刻,正如他所说“音符里藏着无需翻译的密码。”
同学感想
作为一名研一学生,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关于莎士比亚英语文化节的讲座。这场活动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兼具艺术性与学术性的视听盛宴。一方面,让我深刻感受到竖琴这一古老乐器的独特魅力。竖琴演奏者玛拉奇·阿诺德以精湛的技艺演绎了四段不同风格的竖琴选段,既有凯尔特民谣的悠扬婉转,又有融合南美洲元素现代改编作品的灵动节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演奏的一首融合电子音效的原创曲目,传统竖琴的空灵音色与电子音乐的节奏感交织,展现出音乐创新的无限可能。
在讲座中,导演安迪·阿诺德从戏剧创作和编排角度和我们分享了竖琴在舞台艺术中的象征意义,以及现代戏剧如何运用竖琴营造氛围。讲座中播放的演出视频也让我看到竖琴在当代民谣乐队中的多样化表现,既有古典的优雅,又不失现代的活力。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领略了竖琴的美妙音色,更让我意识到传统艺术可以通过创新焕发新的生命力。高雅艺术走进校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审美体验,也激发了我们对跨学科艺术融合的思考。
——车翰林同学
结语
当最后一缕琴音在教育会堂的穹顶下消散,这场艺术对话带给我们的震撼却仍在共振。从戏剧解构到竖琴演奏,艺术创新本质是认知框架的突破,艺术的共通性远比想象中更直抵人心。
特别鸣谢 | 张兆宇
文案 | 车翰林 宁子睿
排版 | 实践部:吴雨凡
审校 | 吕妍彦 王珠晶
审核 | 曹姝婧 廖莹文 宁子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