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今天,14亿人共同致敬“最可爱的人”。学院组织新闻学子们观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看完大会后,同学们纷纷跟小新分享了观后感。
新闻171班 韦佳利:
抗美援朝战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想要将新生的中国扼杀在摇篮中的阴谋,保住了国家的大好河山,意义十分重大。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在亚洲和国际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维系了中国的大国形象,让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威震世界,让外国侵略者不敢再对中国有所图谋,让中国得以安稳的发展,有利地推进了世界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听了这一番话,我受益匪浅,抗美援朝的意义一下子就生动鲜活起来了,不再只是曾经课本里的铅字,而是满载着中国军人的热血与坚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中国人民是吓不倒,压不垮的”。
新闻171班 沈玥: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抗美援朝战争用胜利赢得了世界和平。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中华民族都要万众一心,戮力同心,同仇敌忾,同心协力,展现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70年前,志愿军战士面对强大的作战对象和艰苦环境,忍饥受冻,打破了美国不败的神话,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抗战英雄。
纵观中国百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飞跃,如今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前进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作为中国人民我们应当铭记历史,铭记伟大胜利,坚韧向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团结凝聚亿万群众。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要铭记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弘扬不畏强暴不畏强权的民族风骨,守正创新,勇于创新,奋勇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171班 何佳:
70年前,当侵朝美军把战火烧向我国东北边境的时候,党中央和毛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一道,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争奇迹。
70年后的今天,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重温抗美援朝战争战略决策的精髓要义,从中汲取战略意志、战略智慧和精神力量,对于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回首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看到中国人保护自己国土的决心从未动摇。让我们永远记住英雄的志愿军战士吧,让我们用无限的思念永远怀念他们吧,并寄托我们的哀思!让我们向所有在这场战争中做过贡献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吧!
广电171班 郑睿:
70年来我们从未忘记,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完这句话,现场掌声经久不息。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启示我们: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通过霸凌手段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中国、改变中国的前进方向、阻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努力,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
广电171班 刘珊江: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被称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70年前在朝鲜土地上的这场战役,改变了东亚局势,也对参战各国影响重大。在异国的战场上,装备不良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强大的对手,英勇奋战,不畏苦难和牺牲,圆满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任务。
70年前的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对今天的世界局势,依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如今的我们仍应弘扬抗美援朝精神,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维护正义、反对强权所建立的历史功勋。
广电171班 苏鲲:
抗美援朝,中国无疑付出了人员伤亡和军费开支的巨大代价。今天,10月23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今天的这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大会,让我心生感慨,一九五〇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开国领袖一声令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者。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使这种抗美援朝精神更加发扬光大。我们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就是要大力学习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继续发扬全国人民和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表现出来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这让我记住那些死去的战士们,是他们为我们打下了美好江山,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向他们致敬!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