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 | 文学沙龙·教师著作系列分享(四)

发布时间:2022-06-26 08:34:38

英语学院文学沙龙是一支由学院青年教师自发组成的学术团体。至今已走过十年光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这里老师们定期举行读书研讨;不定期邀请外校专家学者分享学术成果,旨在让文学阅读与阐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瞬息万变的当下携同前行。

本学期,我们继续推出“文学沙龙教师著作系列分享”:每期专题推介一本英华学者的学术专著或译著,展示前沿成果,共享学术智慧。让我们沐浴英华之光,碰撞思想,对话文学,共创新知。

学者简介

王腊宝,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英美文学、澳大利亚文学、后殖民英语文学及文学理论。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澳大利亚文学的批评传统》和《澳大利亚后现代实验小说研究》。著有《多元时空的回响:20世纪八十年代的澳大利亚短篇小说》(2000)、《最纯粹的艺术:20世纪欧美短篇小说样式批评》(2006)、《天之骄子》(译著,2005)、《新批评》(译著,2006)和《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2016)等;在国内《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以及英、美、澳等国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著作推荐

王腊宝老师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一书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国家哲学社会成果文库”入选作品。本书是国内首次系统梳理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专著,全书综览澳大利亚文学批评自早期崛起以来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结合范式演变,分四个历史阶段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中的主要人物、流派、思想观念、问题和方法,为国内学界全面了解澳大利亚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是我国国别文学批评史领域中又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

《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

本书的四个部分分别为“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崛起与民族主义”“澳大利亚的‘新批评与普世主义’”“‘理论’的兴起与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转型”及“‘理论的消退’与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王腊宝老师首次独创性地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澳大利亚批评分成“理论的兴起”与“理论的消退”两部分,一方面精准地把握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乃至整个英语世界文学批评的总体大势,另一方面填补了我国在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一处空白,为国内未来澳大利亚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权威的版图。

王腊宝老师认为,澳大利亚文学有别于其他英语国家的一大特色在于它的发展史从来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范式更替史,在文学批评中,这一点更是明显,例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上的黄金年代,包括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等一批欧美新兴理论和左翼思潮先后登陆澳洲,九十年代,随着澳大利亚保守的主流文学与文化势力强势抬头,澳大利亚文坛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反“理论”浪潮,在澳大利亚的文学公共空间里爆发了一场以激烈的“文化战争”,在澳大利亚的文学史上,代表不同民族、性别和阶层的声音之间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并不少见。新世纪以来,当我们纵观当今澳大利亚文学的时候,我们仍不难嗅出自由人文主义、左翼传统与右翼保守势力三者角逐的硝烟味。纵览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历史,我们发现,从前的批评理念和实践常常并不会随着旧有的批评范式而消失,相反,许多观念不仅顽强地存活下来,而且在新的时代继续着与新思想和新范式的坚决斗争,或许正是这种新旧思想和批评传统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般的角力与更替让澳大利亚文学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不断推动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前进。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序幕刚刚拉开。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苦努力,中国的澳大利亚文学已经形成了规模,并不断以新的姿态步入国内外学界的视野。1997年,我国著名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前辈专家黄源深教授推出国内首部《澳大利亚文学史》,在此之后,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不断攻坚克难,攀登新的学术高峰。王腊宝老师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无疑是新一代学人在老一代丰硕积累的基础上推出的传承力作之一,该书立足中国视角,重点考察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移植外来观念与方法并对其实行本土化的历程,积极倡导在我国学界借鉴外国经验为我所用,全书内容详实,文笔流畅,力透纸背,在新的时代开启了我国对于澳大利亚文学和文学批评研究的新篇章。该书设计清晰,论述精微,出版以来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其对于研究对象的精准把握使其成为该领域研究中的标杆,更是年轻学子从事后殖民国家文学批评研究广泛借鉴的榜样。 

王腊宝老师表示,学术研究需要一代又一代学人的传承,他表达了对新生代学者的殷殷期待,希望老一代的“接力棒”能由青年学者传递下去。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文学沙龙·教师著作系列分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