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英华人文系列讲座第174讲:比喻以及新的写法

发布时间:2023-12-14 09:13:20

2023年12月4日,作家阿乙应邀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师生带来以“比喻以及新的写法”为主题的线上讲座。他运用生动活泼的例子及亲切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在不同阶段对“比喻”的看法。

1

为什么要使用比喻?

阿乙老师以《西西弗斯神话》中加缪提出的“荒诞”观点为引入,说明了人们喜爱使用比喻的原因:人在世界上所经历的荒诞,主要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有统一的愿望,换言之,人对世界归化的欲望,激发了比喻的广泛使用。

他延用加缪的话,说:对于人来讲,理解这个世界就是将之简化为人的世界,盖上人自己的印记,将思想拟人化。比喻就是这样产生。比如,大众不会将狗看作“狗”,而是将其看作“人”。这体现在人们会向狗发出指令,如作揖、蹲下等。但如果有一天人类意识到动物和人类所构想的完全不一样时,就会对这个世界感到崩溃。只有通过比喻,才能使人认为世界和他一样,“会爱、会痛苦,人才会妥协并接受这个世界”。

2

“看山不是山”

阿乙老师也曾对比喻产生过质疑,以至在作品中减少了比喻的使用。他对于自己减少比喻的做法归结了三点原因。首先,比喻虽然有利于读者对于形象的理解,但也会给事物带去歧义。比如,当形容一个人“白得像一张纸”,读者很快就能对其脸色的苍白有一定印象。但这也有可能使读者认为这个人的身材也很单薄。这就是喻体意外带来的额外伤害。阿乙老师说:“这使我想到《浮士德》中所说的:恶魔奉行利己主义,绝不会轻易免费效劳。喻体可以被理解为‘恶魔’,它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其次,比喻本身存在漏洞。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等同,甚至是接近的事物。就像一个人脸色的苍白和白纸的“白”,并不是同等意义上的“白”。

最后,在描述事物时,过度依赖比喻,也是一种对自然、生活缺乏了解和热爱的表现。

另外,阿乙老师还从人性心理这一新奇的角度提出避免使用比喻的原因。他在阅读勒内·基拉尔《祭牲与成神》后了解到:在原始社会中,人对相似物质并不喜闻乐见,反而认为其十分恐怖。比如,当阿根廷的足球新星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你如何看待大众称你为‘小马拉多纳’或‘马拉多纳的接班人’的情况?”毫无疑问,被采访者都会否认这些称号,并强调自身的独特性。这就是人类对于成为别人的喻体,或是别人成为自己的喻体感到恐惧的体现。

3

“看山还是山”

阿乙老师在阅读普鲁斯特所写的《追忆似水年华》后,又对比喻的运用重拾信心。他从中获得启发,分享了他对于写出“独出心裁的比喻”的想法。

首先,比喻使得两个互相孤立的物体产生联系。阿乙老师认为,上帝给了人类一盘散沙,真正把两个或多个物体广泛地联系起来的,是比喻。其次,按照诺奖得主克洛德·西蒙的观点,根据陌生之物(或情感)与熟悉之物间的相似之处设置隐喻,可以帮助作者和读者理解、想象这一陌生事物或情感。另外,通过比喻,我们可以进入到文学的世界——比真实世界更真实的世界。现实往往是骨感的,在比喻的润色后,能让人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最后,比喻可与历史和地理产生关系,摆脱孤立。《追忆似水年华》用比喻构建起一个文学的教堂,如果删除掉书中的比喻,大理石的雕像就会成为囫囵的石头。阿乙老师十分推荐这部文学巨著,并希望大家能以此为匙,进入“比喻”的新世界。阿乙老师也举例阐释了在实际写作可能出现比喻“升华”“跳跃”的情况,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留心尽量避免出现滥用比喻的问题。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同学和老师们积极提问,涉及的问题集中在阿乙老师作品中“比喻”手法的运用上。阿乙老师对问题耐心解答,并推荐同学们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在文字中感受比喻的魅力。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3年12月4日,作家阿乙应邀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师生带来以“比喻以及新的写法”为主题的线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