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走进莎士比亚 读懂跨越时空的人间悲欢

发布时间:2024-04-28 10:25:11

微信图片_20240428101125.png



在一个文学潮流多变的时代,为何莎士比亚的作品仍能经久不衰?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世界的动荡,如何看待人心的变化、人性的莫测?这些重大问题的答案,460年后的我们仍在苦苦思索、寻找。带着这样的思考,4月23日中午,史志康教授带领我们走进这位超越时空的巨人——莎士比亚。

史志康教授以对莎翁的敬畏开启讲座的序幕,他提到,在英语世界中,或者西方语言的世界中,莎士比亚是最出色的诗人、散文家;在整个西方文学史中,其成就亦无人能及。无论是哪个文学流派的评论家似乎都可以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找到“证据”,但谁想将莎士比亚归在哪个文学流派,那是一种荒唐的做法。人们阅读莎士比亚作品,其核心就在于感受其中的深邃。莎士比亚把人的心理因素都纳入了角色和情节之中,也许初读时无法一语概括其中奥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常读常新,都能够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史教授还提到莎士比亚的多重身份,他用中国古代对于学者的尊称“士”这个字的构成举例,将莎士比亚的哲学家和圣人身份比作“一”,其心理学家身份比作“十”,莎士比亚时而用唤醒愚蒙、高屋建瓴那哲学家思想的语言,时而用细致入微那心理学家观察的语言,可以说莎士比亚是“从一到十”和“从十到一”融会贯通的一代名士。与此同时,莎士比亚也是描摹自然人性的大师,最为真实地放映客观世界,无论是乞丐还是国王,他笔下的角色生动自然,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顺应本性”的思想不谋而合,通过角色的视角展现世界的复杂多样。更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亚并不仅仅是象牙塔内学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也是市井普通读者们的宠儿,史教授认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就是最好的例证,将文学思想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中,将其中对于爱情、人性的剖析变成一段一段戏剧冲突呈现,令人着迷,完美体现了莎士比亚自己的观点:演戏的目的不过是好像把一面镜子举起来映照人性。

微信图片_20240428101141.png

最伟大的人物总是会被赋予传奇色彩。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史教授提到莎士比亚的诞辰和祭日是在4月23日这一天,而世界读书日的设定也与此相同,两者之间必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莎士比亚的学术研究之外,关于其生平考证的文献却极少。史教授分享了莎士比亚就读文法学校的经历对其写作生涯的帮助。在文法学校,学生需要大量研读、背诵拉丁文作品。不仅如此,他们还得把古代作家的格言和箴言从拉丁文译文,从英文译成拉丁文。莎士比亚作品中拥有大量足以传抄引用的警句,得益于他当年的翻译练习,可见文法学校并不逊于当时的大学学院派的训练。莎士比亚几乎总是从现成的、在他以前就已存在的文献和剧作中撷取他的戏剧情节,给他一个音符,他会谱写交响乐乐章,他能将水变成琼浆,将岩石变成纯金,将沙变成珍珠。莎士比亚的成功激起了“大学才子”们的嫉妒。格林说,“在他们中间出现了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借我们羽毛来美化自己,用演员的皮,包藏起虎狼之心。”史教授提到,莎士比亚在经历“乌鸦”等来自学院派的指摘之时,正如他在《哈姆雷特》中说:“要态度雍容,越是在情感的急流,暴雨,或是旋风中间,越要节制平和,这才能免掉火气。”又如在他在《暴风雨》中所说的那样,“再委屈,不过是一段插曲”,一种平和的力量帮助他走向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微信图片_20240428101144.png

自古至今,无人堪比莎士比亚的另一原因是他创造了无数鲜明、生动的个体。史教授认为《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写的戏剧中最为复杂精妙的一部作品,有人说,读懂《哈姆雷特》,就读懂了莎士比亚。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史教授以“哈姆雷特看到他的叔父在祈祷,本可以杀他而没有杀他”作为例子,阐述了人的行为都是因果关系的文化内涵。哈姆雷特自己父亲被杀的时候,正是在饱食之后,人生犯过的罪恶还都像五月里的花朵盛开着,谁都不知道他的人生最后一篇功过志帐是怎么算的。而现在呢,叔父正在祈祷,正在洗心赎罪,那是最宜于受死之时,哈姆雷特恰好下手,不正是他叔父想雇人以达之做的事吗?

史教授提到,有人曾经问他一个问题:在最后一场哈姆雷特与御前大臣的儿子赖尔蒂斯比剑戏中,为什么“软弱”一方的哈姆雷特却首先击中其剑艺卓绝、“除了在镜子里决找不出对儿来”的赖尔蒂斯?史教授回答说,这里面有一个心理问题。哈姆雷特比较笃定,认为“一只雀去,也是天命。”“最好听天由命。”与此同时,在中国古典文化语境中,孔子也提到过相似的概念,“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孔子也是认为要“畏天命”的。与心境坦然的哈姆雷特形成反差,赖尔蒂斯急于将哈姆雷特置于死地,受到这个心理的干扰,起先他没有将自己的剑艺充分表现出来。接着,史教授说,古罗马人有看飞鸟做预测的做法。这一做法还体现在莎士比亚的另一部作品《麦克白》中,在苏格兰国王被弑之前,史教授提到两个很特别的意象:一是烟囱倒了,有一只正盘飞到最高点的老鹰,突然被一只吃老鼠的猫头鹰给作弄死了。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天空中最凶猛的动物就是“鹰”,“猫头鹰把老鹰作弄死了”也预示着国王悲惨的命运。

微信图片_20240428101147.png

史教授说,哈姆雷特那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性格受到许多评论,其中不乏名家的评论。其实,哈姆雷特这一性格与他身上的学者特质有很大的关系。莎士比亚认为,学者往往过于思索而常常会怯懦的多虑,一个思虑若分成四份,只有一份是智慧,三份是胆怯。幸运的是,哈姆雷特身上同时有“勇士”的气质,因而他常常受到挪威先王儿子的激励,后者是一个雄心勃发起来,不惜向不可知的结局狞笑的勇士。孔子也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若一个人既有智者的头脑,又有勇者的胆量,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人。最后综合起来看,哈姆雷特似乎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史教授博古通今、激情澎湃的讲座圆满结束。短短的一个小时并不能全面描绘莎士比亚的人生图景,但无论他的作品过去多久,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因为,他的作品里有最深刻的人性,有最直露的人心,有诗意的困惑,更有世间的解药,似乎还找不到谁,比莎士比亚更能将人性的善恶、爱情的深浅、世间的复杂讲得如此透彻淋漓。

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皆因其笔下的人性百态,超越了时代。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4月23日中午,史志康教授带领我们走进这位超越时空的巨人——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