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教授受邀莅临我院,与我院教师进行座谈交流。院长王欣主持座谈,王光林、孙胜忠、王岚、王腊宝、吴其尧、傅玉、陈琦、孙珊珊、王沁、李梅、赵璧、周朝刚、孙麟等多位学院教师参与座谈。
座谈会上,王克非教授首先阐发了其对外语教育理念的看法。他指出,外语教育不仅要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更要加强对外语本身的研究,精深专业学问。王教授回顾了中国外语学科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从清末明初到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努力,中国外语学科的研究体系逐步壮大完善,形成了包括外语教学研究、文学研究、翻译研究、语言学研究等全面发展的学科体系。
在回顾中国外语研究历程的同时,王教授与在座老师们共同探讨了如许国璋、王佐良、梁实秋、朱生豪、许渊冲等老一辈外语学者及翻译家们的为人治学,通过诸多的翻译案例及逸闻轶事回顾和对比前辈们的翻译理念与翻译风格,例如对比了梁实秋与朱生豪两位大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不同风格。
席间,吴其尧教授提到了王教授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翻译研究的论述,就此,王教授进一步阐发了他在这方面的思考,他借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和近代如严复等民族志士主动吸收西方进步思想的事例,提出当下国内的外语研究和翻译研究也是如此,要主动汲取国外、国际的先进理论,但并非照搬套用,而是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和语言习惯,重组、发酵、再生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在译出、译入两个路径中充分开发和利用我们富有的、甚至是独有的研究资源,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王光林、孙胜忠、王岚、王腊宝等在座的老师们也就翻译政策及翻译的译出和译入等问题发表观点。
此次座谈会上,王教授高屋建瓴的眼界和深厚渊博的学识给在座老师们带来很多启发,会上讨论交流热烈深入。最后,王教授寄语外语研究工作者们要踏实做好学问,外语人任重而道远,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对我国的外语学科真正具有意义的研究,展现外语人的使命担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