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1日下午,第11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在Microsoft Teams线上会议平台顺利举行,近25位师生参与了本期云端学术沙龙活动。
本期沙龙的主讲人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博士生韩娟,她分享的题目为“翻译的方向性与翻译策略选择——以《牡丹亭》的英译为例”。该研究基于《牡丹亭》的译入与译出实践,考察《牡丹亭》译入与译出文本在文本层面的共性与差异,从中归纳出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方向进行翻译实践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并分析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原因及可能产生的效果,以此为中国典籍的译出实践提供借鉴经验和理论思考。
韩娟首先从翻译的方向性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争议入手,介绍了翻译方向性的命名,并通过引用谢天振、许钧、吕世生、Pym、Snell-Hornby等中外学者的观点,回顾了学界对于翻译方向性是否会影响翻译质量这一问题的讨论。接着,韩娟指出,目前国内外对于翻译方向性的研究均或多或少忽视了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与形成问题,这也是该研究的出发点。
随后,韩娟对于两个核心概念——戏曲中的“代言体”和“叙事体”进行了廓清,并分析了在不同重现方式下,原文叙事视角的转换有何异同。韩娟对白之、汪榕培以及张光前三个版本的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三个版本存在共同点,即根据原文的具体语境尽力再现原文本中各个元素,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译入语中的语言资源,且均通过具体的语言手段实现了原文叙事视角的转变。与此同时,三个版本也存在不同点,白之译本相较而言最偏向异化,汪榕培的译本最偏向归化,张光前的版本介于二者之间,处于更偏归化的位置。韩娟将翻译策略的差异归纳总结为四个原因: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不同,翻译态度不同,文化立场不同,以及翻译路径不同。
据此,韩娟得出以下结论:1)翻译的方向性会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具体表现于译入译出活动具有不同的翻译态度和文化立场,翻译路径也自然形成于不同的现实文化环境中;2)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方面存在的差异可以通过后期努力得以改变;3)在翻译质量方面,译入与译出没有明显差异。
最后,韩娟就自己的分享主题对中国典籍的译出实践提出了三点建议:1)可以尝试突破传统意义上翻译的“忠实”概念,适当接受翻译文本在译入语语境中的变形;2)在文本层面,译入与译出实践所形成的翻译策略对中国典籍翻译有可借鉴之处;3)不考虑译出文本的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文本外因素,中国本土译者也能胜任中国文学文化的英译工作。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韩娟与参会师生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讨论。应雁老师提出,戏曲翻译者是否会考虑演出效果及演员体态,也是一个需要审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建议该研究可以借鉴小语种文学翻译研究对“翻译方向性”这一主题的探索。上外英语学院博士生钱家骏针对汇报内容提出了几点疑惑,并与主讲人就“翻译方向性”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最后,肖维青老师对分享进行了总结,她认为韩娟的汇报结构清楚、学术规范严谨、选材角度新颖。韩娟也提出了几点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在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实践中是否存在与本研究相反的结论,体现了其细致踏实的学术作风。
本期沙龙活动中,韩娟与大家分享了翻译方向这一较新的研究视角,将译入译出实践与翻译策略结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与会师生受益良多。
主讲人简介
韩娟,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方向博士生,研究兴趣包括语料库翻译学、戏剧翻译研究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