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人文系列讲座·第200讲 | 文明互鉴观视野下外语专业的知识扩展

发布时间:2025-06-24 15:14:04

2025年4月21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西平应邀为同学们带来题为“文明互鉴观视野下外语专业的知识扩展”的讲座,由英语学院院长孙会军教授主持。张西平教授是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及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主任,曾被授予西班牙国民成就十字勋章、意大利之星指挥官勋章。

当代社会,AI在语言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人们深思:外语专业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而张教授指出:“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外语专业”,点明了外语专业在当今时代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他结合30余年教学及海外交流的经历,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阐述了在当今世界格局下,外语学习者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外语学科的建设性作用,实现“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目标,并针对外语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文明互鉴与外语专业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与互鉴愈发频繁和密切,中国正稳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与外语专业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的战略性定位紧密相连。外语,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理解的重任,是实现文明互鉴不可或缺的纽带。


二、瓶颈与挑战

张教授提出,当前外语专业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学科转型也迫在眉睫。以英语学科为例,知识结构单一化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过度集中于英、美两国研究,忽视了其他英语文化国家的研究;此外,外语专业虽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但在人文学科的涉猎上存在不足,例如对历史、哲学等学科的学习不够深入。当今外语专业的重要使命是“将中国介绍给世界”,要激发其活力,学科转型十分重要。然而,当前部分外语学习者在“双向传播”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了解均不够充分,导致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难以有效向海外友人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涵。

三、汉学研究的重要性

要建立自主的外国文学研究知识体系,外语专业学生必须在从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的历史与轨迹,熟知世界各国中国学研究的特点与成就。只有在与世界各国汉学家的对话、互动与交流中才能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与当代性。早期海外汉学家,如马克·波罗,利玛窦,雷慕莎等人,为我们拓宽了研究中国文化的国际视野,帮助我们了解海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f72cf2512f10313961ef75412a456d84

四、建议

张教授指出,缺乏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不仅难以有效吸收外来文化,更难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做好“中学西传”不但不会阻碍我们的外语教学,反而会促使其向更高水平迈进。为了克服外语专业中文化根基薄弱的问题,张教授建议首先应从改进并增强中国文化课教学入手,在外语专业院系用中文开设知识性中国文化课程。在此基础上,应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用外语教授中国文化和介绍当代中国的选修课程,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同时,将中国典籍翻译设为必修课,以此推进中国文化外译的发展。此外,还应建设如《世界汉学》《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史》《比较文化视野下的各国中国形象》《中译外简明教程》等外语专业选修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中学西传”提供全方位的课程支撑,从而构建起从基础文化认知到专业翻译实践的完整培养体系。


在讲座的尾声,张教授强调,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中国声音被世界听见、被世界理解,是外语学科肩负的重要使命。这是一个外语专业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时代,但更是外语类院校重新出发,勇敢承担起国家赋予其新使命的伟大时代。

fc1180ecce4788d47c048b4148f77a14

讲座结束之后,师生们意犹未尽,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主要聚焦于在学术研究、日常交流、贸易往来等跨文化交流场景中,如何更有效地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张教授耐心解答同学们的问题,着重强调了拓展知识面、深入对于本国和外国文化了解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文案 | 学研部:颜乐慈

排版 | 学研部:陈蕾

审校 | 叶瑾雯 王艺臻 马青照

审核 | 孙会军 廖莹文 宁子睿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5年4月21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西平应邀为同学们带来题为“文明互鉴观视野下外语专业的知识扩展”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