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第四十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开展,二十余位师生参与了本期云端沙龙。本期沙龙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MTI教育中心讲师况霍凌霄老师,她为参会师生带来了题为“交替传译中的笔记行为:认知视角(Note-tak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 Cognitive Perspective)”的汇报。

况老师指出,口译笔记研究已进入认知实证阶段,但当前研究在笔记行为全过程、影响因素及实验设计方面仍有不足。为此,况老师采用“眼-笔-声”同步分析方法,对比20位职业译员和29位学生译员在不同源语难度下的笔记记录过程、笔记产品特点及笔记阅读过程,系统探索口译员在笔记活动中的复杂决策过程以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在认知负荷和时间管理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视觉注意和书写体力负荷上存在差异显著。此外,相比笔记记录,笔记阅读与口译质量的相关性稍强,但笔记与口译质量整体相关性仍然较弱。况老师强调,口译笔记不能完全决定口译质量,未来研究应关注笔记阅读、手写自动化及体力负荷方面的问题。
在互动交流环节,况老师与参会师生就翻译过程研究方法和工具、认知能力与口译笔记能力协同发展、AI时代笔记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AI赋能交传研究选题等问题展开讨论。
主讲人介绍

况霍凌霄,杜伦大学翻译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MTI教育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译过程、口译教学以及人工智能辅助口译,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2024-2028)。近期研究成果发表于 Perspectives、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等国际期刊,并为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Working Memory and Language、Routledge Handbook of Interpreting and Cognition 撰写章节。拥有八年职业口译经验,主攻医学口译,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赞比亚卫生部等机构提供口译服务。
下期预告
“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是英语学院在地国际化的成功尝试,至今已顺利举办四十期。第四十一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将于5月16日举办,华威大学博士生杨邵宇将为大家带来题为“离散文学、翻译和南京大屠杀记忆的传播与(再)构建”的汇报,敬请期待!
文案| 李瀚洋
排版| 庄莹
编辑| 高立新
审核| 肖维青 应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