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障无碍 译道无疆
记英语学院《影视翻译》创新思政课
4月19日,英语学院《影视翻译》课程开启了别开生面的“创新思政”系列公开课,师生一同领略了无障碍电影及其制作的魅力。课程由英语学院肖维青教授主持,课程的第一讲邀请了两位嘉宾,分别是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的创始人盲人韩颖女士和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博士生刘禹辰。
课程伊始,肖老师给在场所有人出了一道难题:我国有多少视障人士?大家都只能迟疑地猜测,无人能自信地选出答案。公布答案后,肖老师指出全社会对于残障群体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引发了同学们深入思考与学习的兴趣。
随后,博士生刘禹辰介绍了与视听翻译密切相关的无障碍媒体(media accessibility)。结合自身的专业研究,她从广义概念入手,带领同学们先后探讨了媒体可及性与人权的关系,以及这一概念的发展历程。接着,刘禹辰为同学们介绍了媒体可及性与视听翻译的关系演进及三次重要的革新,为大家构建起了学科之间的逻辑框架。最后,她还谈到了无障碍媒体在我国的发展,并着重介绍了上海在全国口述影像(audio description)领域的先行作用。刘禹辰的发言极大地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丰富了大量无障碍媒体的相关知识。
在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师生聆听了盲人专家韩颖老师关于口述影像解说词创作方法的专业指导。她从无障碍电影的概念入手,通过成片《百鸟朝凤》选段向大家展示了何为无障碍电影。而后,韩颖老师梳理了上海无障碍电影从最初纯民间到今天实现融合观影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此类电影的制作流程。对于解说词撰稿,韩老师强调了撰稿人的定位、准确客观的撰写原则以及文字表述的规范要求。师生观赏了《中国机长》的无障碍电影片段,以此为例,韩老师细致讲解了撰稿中对白关系、特定表达、镜头切换等方面的要点。韩颖老师全面专业的指导为同学们的无障碍电影制作初试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与信心。
在随后的一周内,《影视翻译》的同学们即分成六组,完成了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护航》片段的无障碍电影制作,亲身体验了撰稿、录音、合成的制作全过程。
4月26日,韩颖老师与光影之声的审片人庄雪莲老师莅临课堂,为同学们的六个作品带来有针对性的点评。老师们从专业角度肯定了同学们的作品,特别表扬了描写的细腻程度与整体的观赏性。同时,两位老师也逐一指出了每组的弱点,包括时空转换的说明、人称统一、信息取舍、乃至后期合成技巧种种细微而又不容忽视的问题。肖老师也从视听翻译的视角补充了一些制作细节,进一步挖掘了解说词撰写的技巧。同学们从中受益良多,对于无障碍电影制作的不易有了切身的实感。
两周的“创新思政”课中,同学们由知到行,通过亲身实践初步入门无障碍电影这一原本陌生的领域。同学们在学习中深入了解了无障碍电影的受众需求与解说词撰写要求,着重锻炼了口述影像的撰写和解说能力,在合作中获得了知识、经验与能力提升。不仅如此,教学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的热情,课后,便有四位同学主动报名无障碍电影志愿者。韩颖老师特别表扬了去年因影视翻译课为契机、参与无障碍电影志愿者服务的盛晨同学。
影视翻译课程突破原有课程知识体系,关注社会现实,以走心的方式、接地气的活动,帮助塑造学生平等友善的价值观,让学生以专业所长扶助弱势群体,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创新思政课拓宽了知识的边界,培养了学子的责任担当。
4月28日肖维青教授又受邀赴宁波诺丁汉大学主持了无障碍电影工作坊,把无障碍电影的理念与实践带进更多校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