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报刊选读与翻译”——疫情下另一视角的新闻世界

发布时间:2022-06-10 19:26:42

上外英语学院赵璧老师开设的《报刊选读与翻译》课程长期以来是学院的热门选修课,该课程旨在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中西方新闻差异,为学生提供中英文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并提高同学们语言应用的准确度。赵璧老师称自己为“引导者”,她的课堂不是单纯的指导“划重点记笔记”的个人秀,而是一个拥有大量师生交互、小组活动,具有活力的平台。

近期的上海疫情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由于空间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网络获得信息。因此,无论是居家授课的老师,还是留校上网课的同学们,都不免从各种渠道看到一些真假存疑的消息。在此背景下,赵璧老师开展了“假新闻”话题相关讨论,反响热烈。

“假新闻”话题讨论的诞生

 《报刊选读与翻译》这一课程强调自发性,互动性和实践性。该课程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同学们课前先自主完成理论学习,再通过课堂小测验和教师讲评对知识点进行查遗补缺,最后通过实践练习提升新闻阅读水平、巩固新闻翻译技能。同学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挑战很大,但通过这些挑战,他们提升了对时事新闻的鉴别、解读、编译、翻译的能力。此外,阅读和翻译的素材均来自最新的权威性媒体,与国内国际时事接轨。正是基于这一设计,在疫情之下,赵璧老师和同学们得以开启了“假新闻”话题的讨论。

线下教学期间赵璧老师的《报刊选读与翻译》课堂

2月底以来,上海出现了新一轮本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为了尽快遏制病毒的传播,实现动态清零,上海市民们积极配合践行封控管理。封控打破了我们日常的生活节奏,一些市民在意外危机下也出现了心理压力,尤其互联网上纷飞的各色谣言或“假新闻”等负面信息更是雪上加霜。封控近两个月的上外师生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赵璧老师在关注到“假新闻”现象的同时,也关注到不少同学难以分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真假新闻的状况。同学们也表示,看到负面信息以后,往往容易轻信甚至转发扩散,而且自己也更容易陷入悲观消极的情绪之中。虽然“假新闻”话题原本并不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但在疫情之下,赵老师决定针对疫情期间产生的舆论乱象,加入“假新闻”的讨论,引导同学们提高对“假新闻”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自觉抵制负面信息,调整情绪,提升抗疫的心理“韧性”。

课程体验——讨论进行时


 由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大纲在开课之初已经确定,所以对于临时增加的“假新闻”话题,在课程设计上,赵老师将这一话题通过论坛的形式,将课外思考和课程内容有机衔接起来。论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假新闻”分享——同学们各自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假新闻”,并自我分析被此类新闻误导的缘由。通过这次分享,同学们在自我反思中认识到,被“假新闻”误导有多种原因,比如既有个人成见所导致的先入为主的原因,也有轻信某些媒体、知情者、或者网络大V等消息来源的原因,加之煽动性的语言写作,就极易信以为真。在第一阶段的剖析之后,第二阶段是上升至理论层次的归纳总结,借助老师罗列的提纲,同学们高度概括了“假新闻”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方式,进一步分析了“假新闻”之所以能够传播的原因。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意识到了新闻传播和新闻价值之间的密切关系,假新闻和真新闻一样,也是因为具有突出的新闻价值,才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快速广泛的传播。如于若涵同学关注到的 “病媛”假新闻案例,其实放大和聚焦了特定的如性别对立、贫富差距、医患矛盾等现实冲突,与公众关于某些议题的“认知图式”相吻合,所以引发了广泛关注。而疫情期间的很多假新闻主要是因为与生活紧密关联,所以能在特定群体中借由社交媒体平台迅速蔓延。如阮雨欣同学提到的居民和“大白”发生的冲突,松江九亭超市被哄抢、疫情封校延误医疗救助导致女生死亡等案例,就是因为内容特殊、耸人听闻,且与疫情下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而吸引大众眼球。第二阶段的讨论中,同学们还总结了鉴别新闻真假的技巧,如勤于查证、交叉验证、加强逻辑检视等。通过两阶段的论坛讨论,同学们加深了对新闻责任和新闻伦理的理解,强化了了看待自媒体、社交媒体新闻的谨慎态度,也学会了透过“假新闻”发现社会的根源问题。正如于若涵同学所提出的,把一个新闻打成“假”并不是结束,更要深入假新闻产生的背景,争取从根源处去解决问题。

师生共同收获讨论成果

本次讨论将抽象理论化的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同学们思考学习内容的实践价值。论坛的形式让同学们可以自由地畅所欲言,可以实现观点的碰撞和思维的互相启迪,同时也对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郑宇润同学表示论坛促进了独立思考,也便于同学们分享感受;阮雨欣认为教师引导下的讨论促使大家对假新闻有了不同的认识和思考,而且同学们的各抒己见中有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极大地拓宽了大家的思考角度。赵老师表示不少同学的分享都很有亮点,尤其通过教师提供的归纳框架,同学们完成了从个案到分类,从实践到理论框架的学习层次提升。新颖的课题形式使同学能够把课堂上的反思应用到更广阔的生活实践领域中去,能够在获取各色信息的同时更加客观理性地去判断信息的价值和真假,对同学们的学习、思维能力都大有裨益。

对于加入和抗疫生活相关的知识学习,同学们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表示欢迎老师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主题。采访中,同学们认为,增加抗疫相关的知识学习和讨论会更吸引大家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会更具象化且更贴近现实。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在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同时鉴别虚假信息,将会成为需要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赵璧老师表示,设计“假新闻”教学讨论的初衷,就是希望学生能够从更客观理性的角度评判各种疫情相关的消息,帮助大家提高媒体素养、信息素养,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避免让个人情绪受到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在疫情下,赵璧老师的《报刊选读与翻译》教学和学生的抗疫生活实现了有机结合,希望有益于帮助同学们维持心理健康,度过抗疫难关,迎接抗疫胜利的曙光。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报刊选读与翻译”——疫情下另一视角的新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