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阅 | 书香致远:英华学子阅读之选(二)

发布时间:2023-11-07 10:50:31


品味书香

静享阅读

作为深化学院师生阅读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环节,爱阅荐书栏目诚邀学生分享对教师荐书的阅读感悟或自主推荐优秀读物。

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兴趣,我们将通过“师生共读”板块呈现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并将自主荐书将分为“经典重温”和“时新畅读”两个板块,展示学生如何从人类文化和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同时积极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度和理解力。我们期待通过推介活动,为其他英华学子提供多元化的阅读选择,并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情。


╱ 书香致远 ╱

在本期推送中,严瑞希同学将带我们追随查明建老师的指引,感受《巨流河》中知识、美德和美的力量。我们也将与黄昱彬同学一同重温《堂吉诃德》,探寻悲剧故事下的人性光辉。


师生共读

荐书学生:严瑞希

指导老师:蔡佳颖

阅读书目:

《巨流河》齐邦媛


文/严瑞希(20级英语三班)

在一次讲座中,查明建老师提及他曾经给我们英语学院的每一位老师都赠送了齐邦媛先生(1924-)的《巨流河》,当时我很好奇:这究竟是怎样一本书,竟有这么大的意义?读完整本自传,再结合王德威先生的评价“一个跨越历史、从千年之泪里淬炼出来的清明而有情的声音”,我逐渐领悟到了书中的一些深意,想与朋友们分享。

首先,是中西文学给齐先生一生带来的滋养。她说“英文诗和中国诗词,于我都是一种感情的乌托邦,即使是最绝望的诗也似有一股强韧的生命力”,这也是全书最打动我的地方。让我们先欣赏两段文字:

“命运、性格、才华,人生现实亦环环相扣,雪莱那不羁的灵魂,一面高飞一面歌唱,似星光银亮与明月的万顷光华,像甘霖、像流萤,像春日急雨洒上大地,而我们在人间,总是瞻前顾后,在真心的笑时也隐含着某种痛苦。诗人说,‘我若能得你歌中一半的欢愉,必能使世人倾听!’”

“在温柔之夜听夜莺之歌,如饮鸩毒而沉迷,如尝美酒而陶醉,然而夜莺必不知道人间疾苦:'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这里,我们对坐悲叹的世界)。诗人坐在花果树丛,‘在黯黑的浓郁芳香中倾听,在夜莺倾泻心灵欢欣的歌声中,迎向富足的死亡,化为草泥。’”

这是齐先生在武汉大学朱光潜先生的英诗课上背诵雪莱《云雀之歌》、济慈《夜莺颂》的感悟,两首诗代表的不同性格与命运使先生对人生境遇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陶醉在两种生命体验之中也使先生的心灵更加敏感丰富。在这战火延烧的岁月里,先生能够保持“一颗切切思慕知识、追寻善和美的心灵”,必得益于诗歌的熏陶。除此之外,在南开中学孟志荪老师的“诗选”课上、在成婚后居家辛勤劳作、哺育三个儿子的间隙里、在美国大学忙碌进修期间,先生也始终与诗歌、文学相伴,这些形成了她的生命底色。

回望我在英院三年多的美好生活,文学也滋养着我,给我带来无限的力量。在英、美文学史的长河里、在英国喜剧的欢笑声中、在英美诗歌的起伏旋律里、在西方文论的严肃思考中,我也和齐先生一样,感受到了文学在心灵中的久久激荡,在低沉时从诗书中汲取到了无穷的生命力。也许正是这份跨越时代的共鸣,使文学给齐先生带来的滋养,成为全书中最打动我的地方。

第二,是书中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高尚人格形成的群像,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丈夫罗裕昌、飞行员张大飞,都是群像里的一员。这里我想主要谈一谈“英姿飒飒,亲爱精诚”的张大飞。作为空军飞行员,张大飞深知自己朝不保夕,以这必死之身绝不能对齐邦媛说“我爱你”,以免耽误她一生,因此他把感情留在心底,只在给齐邦媛哥哥的诀别信中表明心意,最终在抗战胜利前夕殉国。联想白先勇《一把青》中朱青悲剧的后半生,张大飞的决定应该是理智的,背后是他宽厚深沉的爱与高尚纯净的灵魂。当然,张大飞的高尚人格绝不仅仅体现在他对齐邦媛的感情上,他深切的爱国之心、视死如归的平静、对于宗教的虔诚信仰都展现了一颗高尚的心。客观来看,这种品德的高尚与战乱年代的淬炼密不可分,在国家危难之际,无数无名的人也和张大飞一样有着高洁的灵魂,齐先生对张大飞特殊的敬仰或许也受到少女情思的影响。而对于我们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一代人来说,高尚人格也应成为我们的追求。

第三,是齐先生求知、学术之路的执著。齐先生在书中特别阐释过“寂寞”一词的内涵,其中一条与“女子”紧密关联,她以伍尔芙《自己的房间》、莱辛《第十九号房》为例,指出了“一个女子也有自己心智独立的价值,在困境中隐隐存在的不平、不安和终身的渴望”。这种寂寞是齐先生自己在大学毕业后因种种变故、家庭琐事而不能追求文学学术道路、直至十多年后才真正实现学术梦想这一路上的深切感慨。当时的女性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经历着种种困难。但是,正如齐先生随武大紧急撤退到大凉山区“雷马屏峨”时所思考的那样,“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之下,‘弦歌不辍’是我活着的最大依靠”,面对某些短期无法扭转的困境,至少可以不懈地求知、学习以改善自己,日积月累,个体也能够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上述三点是我以浅薄的智识读出的齐邦媛先生《巨流河》的价值,王德威先生在《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齐邦媛先生与〈巨流河〉》一文中的评论十分精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阅读。爱默生评价梭罗时曾经说过:“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知识,有美德,有美存在,他就会找到他的家园。”知识、美德、美恰好可以对应上述三点:知识对应求知、学术之路,美德对应高尚的人格,美对应着文学、艺术给人灵魂带来的无穷滋养。这或许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追求。


经典重温

荐书学生:黄昱彬

指导老师:张新彬

推荐书目: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文/黄昱彬(21级翻译一班)

塞万提斯作为西班牙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誉为“西班牙文学之父”。相信大家对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并不陌生,而《堂吉诃德》则被认为是西班牙文学的巅峰之作。因此我并不想赘述作家生平与书籍内容的介绍,而是想谈谈自己的感想作为荐书理由。

对于粗略浏览的人来说,堂吉诃德似乎是个荒诞的喜剧:瘦削的人骑着嶙峋的老马,拿着不堪一击的矛与盾,做出与整个世界相悖的疯狂行为。他将风车当作巨人,以替天行道为己任与之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人仰马翻;他将旅店认作城堡,在旅店中所有人的嬉笑嘲讽中效忠自己心目中的城堡女主人;他将苦役犯当作骑士,大义凛然地将其救下却反遭一顿好打……可在堂吉诃德一次又一次因自己狂热的幻梦而遍体鳞伤的时候,读者又能从中感受到浓浓的悲剧色彩。正如拜伦所说:“堂吉诃德是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然而,我仔细回味这个充满讽刺意味的故事后却不禁发问,我们真的有资格对堂吉诃德的一生表示同情吗?

诚然,堂吉诃德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追寻着早已不合时宜、被时代抛弃的的骑士精神,沉浸在完全由自己构建起的虚无的幻梦中却不自知。他的整个世界都已偏离了真实的轨道,成为了空中楼阁。而最能彰显期悲剧性的,则是他善良的初衷和一腔热血。他对现实中以强欺弱的霸凌感到不满,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现实,可却偏偏选择了用做骑士这样一个最偏离现实的手段。他不知道那个被自己救下的牧童最终还是遭受了更加猛烈的毒打,他也没想到被自己释放的苦役犯会倒打一耙,把自己打得鼻青脸肿。堂吉诃德种种以善意为出发点的举动落得适得其反的结局。可这样的结局与其说是堂吉诃德的悲剧,倒不如说是对社会的讽刺。堂吉诃德的天真和热血,恰恰反衬出了其他人心中的邪恶和社会的冷漠。

 而作为堂吉诃德对立面的桑丘也同样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不同于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桑丘追随堂吉诃德的理由一开始只是对于“做海岛总督”这样一个现实利益的渴望。他在这种物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地追随了一个被时代和社会抛弃的人,去完成一个甚至不属于自己的梦想。

 然而,作为读者的我,似乎无法心安理得地对这一对悲剧性的人物表示同情。相反,在面对他们同时审视自我后,我的情感更多是敬佩和羞愧的。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我早已丢失或从未拥有的高尚品格。我从未有过堂吉诃德这样逆着时代去追逐自己心中的正义的孤勇,我总是在得过且过中寻求稳妥的生活,到头来却总有不甘和后悔。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不禁开始怀疑,把世界加上错误的注解后拼尽全力地生活,会不会好过认清真实的世界后安稳颓废的、碌碌无为的生活?即使是看上去有些傻气的桑丘也有着我难以企及的闪光点。他在看出堂吉诃德的疯癫,发现做总督无望后仍不舍离开的忠诚是绝大多数人缺失的。而当他真的有了管理一个村子的权利时,他断案的智慧和秉公无私的态度又让其他真正的总督望尘莫及。“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即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桑丘的这句朴实的话是对现实社会极大的讽刺。

 或许这种悲剧下的人性光辉正是这本书得以流传千古的原因。我们爱堂吉诃德,爱这一典型人物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他神智不清,疯狂而可笑,却又有比头脑清醒清醒的人更高的道德原则、无谓的精神、对正义的坚信和对爱情的忠贞。他代表着理想主义最后的余晖,将谨小慎微、秉持着现实主义生活的人映衬得无比渺小。我们爱堂吉诃德,还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想当一回堂吉诃德的冲动,却又碍于现实而不得不放弃。文中的“骑士小说”可以被替换为任何离经叛道的梦想。我们没有为之奉献一生的勇气,所以会羡慕堂吉诃德。总而言之,当有人能完整地建构起一个自我和一个相对完备的世界观——哪怕是一种幻境,哪怕这种世界观与众人格格不入,都是非常令人敬佩和着迷的。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作为深化学院师生阅读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环节,爱阅荐书栏目诚邀学生分享对教师荐书的阅读感悟或自主推荐优秀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