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 历久弥新 锐意创新 :《英美概况》课程思政公开课

发布时间:2020-11-12 12:11:37

当《英美概况》遇上“课程思政”,上外英语学院30多年的老牌精品课历久弥新,将英语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资源深度融合;锐意创新,实现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作为献礼上外“70周年”校庆,2019年12月9日上午,英语学院《英美概况》课程思政公开课再次开讲。此次公开课由杨维嘉、孙麟、忻华、陈琦、熊颖哲五位教师联合主讲,继续采用国际学术会议Panel Discussion的形式,在“师师、师生、生生”三维交互的空间里共同探讨中英关系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历史担当和文化自信



孙麟老师作为主持人,穿针引线,恰到好处地将四位教师的讲课重心:中英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等内容层层推进。她首先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随后,她以中英关系为切入点,生动简要地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的理由。



杨维嘉老师对中英教育交流研究颇有心得。她从中国教师在英国学校为期一个月的成功教学经验说起,通过播放BBC纪录片片段,和同学们、老师们共同反思中国教育赢在了哪里?学生们踊跃发言,有学生认为:中国教育赢在集体精神,赢在勤勉和对学习的热爱。有学生坦言:中国教育在强调基础扎实的同时,同样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师师”讨论也很热烈,大家在讨论中发现,中国教育范式赢得全球影响力应当归功于我们深厚的教育根基。



忻华老师从经济层面讲述了中国经济崛起对当前英国经济政策的影响。他首先谈到英国产业结构的弊端,高度金融化使英国经济变得非常脆弱,而中国经济在这一时期迅速增长。英国两位首相有意仿效中国的产业政策和政府推动经济的举措,陆续出台“产业战略”和“出口战略”等政策文件,以矫正英国过去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的偏差,同时积极吸引中国资本注入英国制造业,推动中英经济与金融合作。



熊颖哲老师从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语境出发探究资本主义在它兴盛时期所隐含的内部矛盾和问题,其中对于竞争的过分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化,对财富分配不均的合法化,致使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冲突激化,形成危机。马克思恩格斯在评价自由贸易之时,早已预料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熊老师在深度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国际社会日益质疑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制度优势。



陈琦老师长期从事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研究。陈老师引经据典,重点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经典思想,特别是道家和儒家思想对英国人文社会领域的深远影响。他对中国四大发明,中国对于欧洲启蒙运动,中国文明特质等方面展开讨论,引用了威廉Temple对孔子儒学肯定的佐证,将苏格兰启蒙运动儒学仁爱思想做了比较,并指出英国伦理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孔子的“仁学”可能存在共通之处。



此次公开课在学术探讨、笑谈互动、认知感悟中接近尾声。一个半小时悄然而过,在场的学生和老师都意犹未尽。回顾《英美概况》课程思政建设的两年,教学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悉心培育学生文化思辨能力、潜心研究中美中英人文知识传授的最佳方法、扎根于学生内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英美概况》思政团队将继往开来,践行“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新教学改革,期待明年网络课程平台的发展。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19年12月9日上午,英语学院《英美概况》课程思政公开课再次开讲,由杨维嘉、孙麟、忻华、陈琦、熊颖哲联合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