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在其代表作《大唐狄公案》中,将中国传统公案文学与西方侦探小说的叙事技巧巧妙融合,成功塑造了一个既传承中国文化又深受西方读者喜爱的侦探形象。这一系列作品不仅以扣人心弦的推理情节吸引读者,还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风貌,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本期的爱阅荐书栏目中,孙艳老师将以《大唐狄公案》为切入点,带领我们走近这位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学者,探索跨文化研究的深刻意义以及中外文学交融的魅力。
《大唐狄公案》是一部由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所著的侦探小说系列,它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高罗佩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不仅是外交官、汉学家,还是收藏家、诗人、小说家和音乐家。高罗佩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乃至家庭都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的侦探小说系列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深刻反映,让读者在享受推理乐趣的同时,也能窥见历史风貌。书中的狄仁杰不仅是断案高手,还有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性化的弱点,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与此同时,高罗佩将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与西方侦探小说的叙事技巧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既符合中国传统又符合西方审美的侦探形象——狄仁杰。
高罗佩是将传统中国审案记录、公案文学与西方侦探小说文学类别融合、创新,生成中国特色侦探小说。正如其在《狄仁杰奇案·序》中主动说明的那样:盖宋有《棠阴比事》,明有《龙图公案》,清有狄、彭、施、李诸公奇案;足知中土往昔贤明县尹,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固不亚于福尔摩斯也。
高罗佩创作中国题材侦探小说的传播范围和影响是史无前例的。从1954年至1967年,他完成了130万字的泓篇巨制《狄公案》。《狄公案》出版后立即征服了西方读者,在欧洲风行一时。“Judge Dee”(狄公)从此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和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的福尔摩斯”。现在,狄公小说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多次翻拍成电影。该系列小说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风靡西方世界,长盛不衰,影响力远远超出文学领域,在某个时期,美国国务院甚至规定调到中国工作的外交官都必须读高罗佩的狄公小说。其英文版本被翻译成中文引入中国后,受到中国读者的追捧,基于其作品改编的各种文学、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在高罗佩去世后,国内外兴起了对高罗佩的研究和阅读和热潮。国内外多次举办的高罗佩名人藏品拍卖会,这位曾经备受冷落和非议的汉学家在新时代引发着不衰的关注。高罗佩精通汉语,能够用中文和英文进行创作,狄公案系列中的《迷宫案》就分别具有中文和英文版本。高罗佩的狄公案系列在国内也受到读者热烈的欢迎,在中国多个中文翻译版本,风格各异。创作者的多重身份、作品内无处不在的跨语言、跨文化元素使得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空间,对这些作品进行多维度考察和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