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第七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1-11-18 14:32:15

主讲人简介


庄驰原,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翻译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法律翻译,在《外语教学》、Journal of Postcolonial Writing等CSSCI来源期刊、A&H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


沙龙回顾

    2021年9月17日下午,第七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在Microsoft Teams线上会议平台顺利进行。本期沙龙的主讲人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庄驰原老师,复旦大学的王建开教授受邀作为本期沙龙的特邀嘉宾,逾30位师生参与了本期沙龙活动。


王建开(左上)、庄驰原(右上)、应雁(左下)、肖维青(右下)


本期翻译研究沙龙的第一个环节中,庄驰原老师带来了题为“翻译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以严复《法意》研究为例”的汇报。庄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对于翻译史研究的整体思考,包括翻译史研究的学科定位、类别、属性、选题等。庄老师引用霍姆斯与皮姆的研究成果指出,翻译史研究属于描述性翻译研究,关注已发生或本应发生的翻译变迁,涉及人物、事件、影响、理论等要素,可分为翻译考古、历史批评、阐释三类,具有跨学科、跨文化、以人物为中心、以史料为基础的特点,并且需要回答关于翻译的重要学术问题。讲解过程中,庄老师结合具体例子指出翻译史与翻译实践联系与区别,并推荐了翻译史研究值得探索的领域和方向。

随后,庄老师分享了自己关于严复《法意》翻译的博士研究课题,以具体个案来讲解翻译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庄老师梳理了《法意》翻译的研究现状,发现相关研究在历史语境考察和文本细读分析方面的不足,采用“翻译即重写”的研究视角以及版本考据、文本对比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法意》的文本源流和翻译动机,阐释了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重写孟德斯鸠的理论、表达自身救亡图存和推动变革的思想主张。

最后,庄老师推荐了翻译史研究相关学术资源,强调了利用电子网络资源挖掘材料的价值,并提醒大家在寻找史料过程中做善于挖掘的有心人。

本期沙龙的第二个环节中,来自复旦大学的王建开教授与庄老师进行了精彩深入的学术对谈。王教授肯定了该博士课题研究中反映出的问题意识和史料分析能力,并为参会师生提供了翻译史研究方面的可行建议。王教授首先提出,过往研究的数量并不是研究课题是否可行的决定性指标,而某个选题的史料的丰富或匮乏各有利弊,研究者应综合考虑自身情况选择课题。其次,大量阅读是选题和写作的基础,博士生带着问题意识初步找到研究方向之后,只有通过阅读和写作才能慢慢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在阅读积累过程中应该注意记录,便于回溯。再者,翻译史研究应注意中外研究成果兼顾,青年学者要注意总结自己的研究与前人研究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积累了哪些有关的材料,以及在撰文过程中,提高了哪些学术能力。王教授的详细建议不仅帮助参会师生深入理解严复翻译的课题,又为青年学者提供了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指导。

在讨论环节,参会师生与两位老师就翻译史研究话题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互动。应雁老师提出了《法意》英文译本与法文原本之间差异性的问题。庄老师根据历史事实,指出英文译本与法文原本问世时间相隔不久,并且英文译本质量获得了孟德斯鸠本人的肯定,因而英文译本相对可靠。肖维青老师则提出了翻译史研究如何处理理论框架的问题。庄老师结合博士课题研究经验,指出翻译史研究应当从问题出发,评估问题性质,再去寻找具有阐释作用的理论进行问题分析,而非用案例去证明某个理论;王建开教授认为,理论与史料是相互依存的整体,翻译史研究的论点从史料中得出,论点与史料共同构成理论,因此翻译史研究若能做到史料充分,就已经是很大的理论贡献。除此之外,参会师生还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底本研究提出了疑问,王教授与庄老师一一耐心解答。

综上,此次沙龙活动不仅为已经在从事翻译史研究的师生提供了针对性的选题和论文写作建议,也为对翻译史感兴趣的师生提供了可能尝试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第七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