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英华人文系列讲座第164讲

发布时间:2023-01-31 16:56:34

2022年11月21日,上外英语学院有幸邀请到了知名当代诗人、随笔和童话作家蓝蓝为我们带来以“现代诗歌的多样性对其定义的影响”为主题的讲座。蓝蓝提到,当代诗歌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使很多人产生了“读不懂诗”和“究竟什么是诗?”的疑问。通过对诸多大家名篇的欣赏与解读,蓝蓝回答了这个问题。本次讲座由我院顾悦老师主持,共有三百名校内外师生参与其中,收获热烈反响。




首先,蓝蓝列举了几首用传统的诗歌定义难以衡量的“诗”。例如现代诗人西川以反讽为目的、并不严格遵守诗歌格式的《安禄山的胡旋舞》和杨黎用以抨击无病呻吟型诗歌而创作的“废话诗”。由此提出了英国诗人依尼诺·法吉恩对诗歌任务的定义:诗歌不是为了描述实在事物,而是描述感受、表达感知——“看见听到感知某些散文无法表达的意味的语言才是诗”。

蓝蓝认为,真正的好诗应该给人带来震撼的感受。许多诗人对此都有相似的看法:中国古代诗人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美国诗人艾米丽·狄金森曾言:“假如我读一本书的时候,它让我感觉浑身冰冷,没有任何火焰可以让我温暖,我就会知道它是诗;假如我觉得自己的头盖骨都好像被揭走了一样,我就会知道它是诗。”诗歌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激发出和人们使用日常语言完全不同的感受。



蓝蓝以狄金森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为例说明了诗歌给人带来的震动:“我们停在一幢屋前,这屋子/仿佛是隆起的地面/屋顶,勉强可见/屋檐,低于地平面。”诗人用沉静平和的笔调描述了这样一幅使人惊动的画面:“我”与爱而不得的人共赴一座永恒的坟墓。




接下来,蓝蓝回顾了中国白话诗的发展进程。胡适的《蝴蝶》被公认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白话诗。而第一首不再讲究格律,以现代白话文形式出现的诗歌是胡适于1914年翻译的《老洛伯》。

随后,蓝蓝提出诗歌乃是语言表达的最高方式。她列举了“姑娘你好像一朵花”不同的表述方式和创世神话中诗歌语言的运用,特别提及某首诗歌描写一位女兵的美:“当你走上大街/就像太阳飘过天空/牵动了所有的向日葵。”诗歌里通过“隐喻”这一技巧的广泛运用,达到了震颤人心的效果。



接下来,蓝蓝通过威廉斯的《窗前少妇》说明了读懂诗人的暗示后读者感受到的震动。“她坐着/眼泪/在脸上/脸颊/在手中/孩子/在怀里/孩子的鼻子/紧贴在/玻璃上。”仔细思考之后,我们猜测妇人怀抱中的可能已是孩子的遗像。这一发现与诗人平直的叙述形成的强烈反差给读者带来了强烈震撼。



蓝蓝认为小说散文往往是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表达的,而诗歌,特别是抒情诗,不遵循这样的规律。相反,抒情诗诗人只致力于用语言创造一个能让读者感受到的新现实,让读者体会到喷薄欲出的情感。例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涵盖了“相见”“分别”两个时态。表面上,这种表述打乱了时空秩序,但在其内部,都有一个统一的指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西班牙诗人洛尔加、法国诗人普列维尔也是这样。


蓝蓝还为大家介绍了语言诗派创立者周亚平的诗歌美学观念。他以汽车作比:“从汽车的尾部/挨次拆下汽车的零件/拆到第几步/汽车不能开走?”周亚平认为诗歌当以简洁凝练为佳,其语法组成部分才是必不可少的。

诗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蓝蓝接下来简单回顾了诗歌文体的发展历程。从最古老的二言诗、三言诗到“为情造文”的律诗、“为文造情”的楚辞、大小赋,宋词元曲,诗人创作变得越来越自由多样。



总体上,蓝蓝认为诗歌是语言的意外,但不超出心灵。经由经验的世界,诗歌创造了一个想象力的世界。诗歌是通过有内在节奏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感受与思想,从而引起读者想象力重视并达到最大感觉和思想认同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方式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然规律,破除了叙述的线形时间和空间阻碍,使诗人的感受进入、替换、融合于他事他物之中,在对具体事物的探微和放大中获取想象力的自由,并与它们一起处于现时性、共时性和宇宙的整体性之中。

同学们在蓝蓝的精彩讲演中收获颇丰,进一步了解了当代诗歌的定义及其呈现出的多元化态势。最后,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交流,蓝蓝亦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了清晰的解答。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上外英语学院有幸邀请到了知名当代诗人、随笔和童话作家蓝蓝为我们带来以“现代诗歌的多样性对其定义的影响”为主题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