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者共上一堂课,《中西制度文化比较》课程开讲

发布时间:2021-10-27 14:48:17

新闻网讯(通讯员单新尧、翟炫华、董甲庆)10月21日下午,《中西制度文化比较》课程正式开讲,该课程围绕中西早期制度沿革、中西古典哲学思想、中世纪中西信仰与文化三个方面展开,由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国家教学名师、武汉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著名哲学家郭齐勇,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著名文学家唐翼明,国家教学名师、宗教与文化研究专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赵林共同讲授。第一课由冯天瑜和赵林主讲,弘毅学堂院长石兢主持。

冯天瑜从对中国制度史研究现状的见解、“周制-秦制-汉制之辨”“周制”的核心内容与运行机制、“周制”中保留的“原始民主”遗存四个方面展开。

开宗明义,冯天瑜首先从宏观、源头的视角与大家探讨起“制度”。传统观念上将文化两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但他认为,文化应三分,制度文化作为物质与精神文化之间的枢纽不应被忽视。作为制度文化代表的周秦之制与希腊罗马之制度并无交流,但东西方不约而同产生的制度文化之间既有相似,也有差异,其间的异与同是了解人类文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人类文明就是在文明同与异的交织当中体现出其“日日新”“又日新”生生不息的活力。

冯天瑜详细阐释了中国古代制度演进的三个阶段,即“周制-秦制-改良后的秦制(周秦融合的汉制——以秦制为基本,又吸收了周制)”。他总结道,中国制度的演进具有连续性,是不断改良的过程,不同于欧洲的制度带有有明显的跳跃性变化,中国的制度没有发生过剧变,而是在不断地修改和调整。

接着,冯天瑜从宗法制、封建制、井田制和礼乐制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周制”。在厘清了周制的具体内容后,他开始讲述“周制”中原始民主遗存——周代去古未远,所以公社时期的民主色彩都有所被保留。“周制”虽为创新之制,但仍有一些是基于对先人的经验进行加工而改制而成的成果:例如“辅贰”制,君王仍需教育者,此类角色诸如周公、召公;其次如国人议政制,周朝王位的继承、用兵、迁都等大事,需听于国人;再如建立乡校,即民间教育与议论政事之地。周人认为,一个稳定的文明的社会应是“大社会、小政府”,需要充分发挥民众的社会力量;此外,命朝官去民间采音乐与歌词,称之为采风,并同时采集民众对朝政的不满之处,如“十五国风”;最后,鼓励“诽谤”,“诽谤”一词在此为褒义,“诽”指当面提意见,“谤”指背后提意见。周代在宫廷门口设“谤木”,鼓励百官及民众对国政评点进言。冯天瑜强调,周制中对原始民主的保存是相当宝贵的,中国后代的民本思想,就从之而演化。同时,这样的文化遗产对当下民主制度具有极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它还有力回应了认为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中“只有专制而无民主”的质疑。

赵林从比较对象的选择谈起,依次讲述了罗马的扩张史、早期罗马政治制度、“共和”的概念与罗马共和制的建构。

希腊城邦各自为政、君权不兴、小国寡民、星罗棋布,与中国国情无太多可较之处;而罗马无论是从建成时间、统一形制还是制度的发展都与中国若合一契、异同互见,故赵林承接冯天瑜的思路,选择罗马作为比较对象。谈到罗马的分期,赵林认为,罗马在王政时期已经奠定了共和政治制度运行的基本框架。凯撒遇刺身亡、屋大维终身不帝,都是罗马共和精神的明证。把握好“共和”,才能触罗马政治之脉络、民族之精神。

在明确了“共和”概念的重要性之后,赵林为大家介绍了“共和”概念的演变。柏拉图之“共和”是君主制与民主制这两种政体的混合,亚里士多德的“共和”制度有“多数人的统治”的含义,而波利比乌斯则更为深刻地解释了罗马共和的本质直观。罗马之共和,是执政官、元老院和平民大会的动态平衡,也是罗马贵族与平民阶层的相异相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的制度也不是一天成型的。“共和”理念塑造了罗马共和国的诸种制度,公民大会中平民和贵族的“博弈”贯穿始终,而监察官、保民官、执政官和独裁官都是各阶层在保“共和”的角力中产生的载体。

最后,赵林做总结并预告了下节课的内容:“在共和国后期,随着罗马版图逐渐扩大,这时出现了三个新的势力,一个是执政官,一个是保民官。还有一个新的主角取代了元老院,那便是军队……罗马的共和制度衰落,走向了帝制。我讲的罗马共和制和周制可以相互对照,而下节课的帝制和冯天瑜先生要讲的秦制也可以相互对照。”

据悉,10月28日,冯天瑜与赵林将继续围绕“中西方早期政治制度比较”这一主题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在后续课程中,郭齐勇和唐翼明也将从不同角度进行中西制度文化的比较。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大学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课程,启发更多的学生走向学术、走向知识的沉淀与探索,是武汉大学一直以来的坚守和使命。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10月21日下午,《中西制度文化比较》课程正式开讲,该课程围绕中西早期制度沿革、中西古典哲学思想、中世纪中西信仰与文化三个方